工作上,他是一丝不苟、严谨认真的“好老师”;生活中,他是关心学生、幽默风趣的“好大哥”。正是凭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发自内心的关爱,他收获了学生们真诚的感激和爱戴。他就是2016届毕业生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、体育学院辅导员王作辉。
要让学生有方向感
活泼好动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突出特点,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,当然也有些“不好管理”的味道在其中。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做到既能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,又能做到学风优良、遵守纪律,这成了王作辉在担任体育学院分团委书记期间主要思考的问题。
“刚开始感觉学生管理很棘手”,回想起六年前刚到体育学院工作时的情形,王老师这样说道。“当时各方面都存在问题,尤其是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,存在吃喝打闹现象。”甚至出现过一些极端情况,如有的同学不服从管理,指名道姓地叫骂甚至是威胁。
面对这些情况,王老师陷入了思索:不能给学生压力,只有帮他们找到思想情绪的突破口,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。考虑再三,他想到的办法是——要让学生有方向感,有一个努力的目标,堵不如疏。
“只有给学院创造一种良好的学风,才能让学生有方向”。意识到这一点,王老师立即有了妙招儿,在学生中开展了“整风运动”。
先从专升本的学生抓起。因为他们面临考试,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就看眼下这几个月的效果了。王老师严抓上课出勤率,到课堂去配合专业课老师点名;狠抓学生宿舍卫生合格率、期末考试及格率,加强学风建设。
“让学生从宿舍走出来,一级影响一级,一级带动一级,营造良好学风,传承体育精神”。他的办法很快有了成效,那年的专升本率出奇地高。
有了榜样的力量,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就顺利一些。对于学生们普遍不明确人生目标的问题,他决定实施“分层分类引导”。针对想要就业或考研的不同情况,组织相关老师、毕业生进行辅导,逐渐帮学生们找到方向感,明确努力的目标。
经过几年的坚持,如今体育学院学生们的就业率由2011年的45.45%提高到96.43%。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,考取了北体、上体、山体、曲师等院校的研究生,保研本校的徐海寰同学还担任了兼职辅导员。部分学生选择了参军,成为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,其中有的还当上了军官。
在各种专业赛事上,学生们也发挥出色,无论是在足球赛、帆船赛等竞技中,还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期间,都代表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。
“作为辅导员,理应对学生的一生负责”。王老师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也正是因为他对学生强烈的责任心,才换来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喜爱。
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“对症下药”
学生工作,千头万绪,每个人的问题都有特殊性,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“对症下药”。体育学院的学生工作比较特殊,分团委只有王老师一个人。自己承担大量的学生工作,压力可想而知。
王老师追求的学生工作最高境界是“润物无声”。但有时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,他更相信必须秉承锲而不舍的精神,才能“水滴石穿”。
刚接手体育学院的学生工作时,他就遇到了一位“问题班长”,当时他对班级工作不负责、也不服管。王老师便对他展开了“特殊关照”,每天晚上面谈两个多小时,连续谈了一星期。
在王老师的耐心与坚持下,这位“问题班长”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与价值,带领的班级班风也变好了。他自己也变得追求上进,在校期间入了党,考取了选调村官。
尽管面对的是整个学院的学生群体,但王老师的学生工作能精确到每个人身上。之前有一个学生,家庭情况不好,大二时因为经济原因不得已休了学。王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,发动老师们开展了“爱心一日捐”活动,将老师们的捐款设立助学金,用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。
“‘王哥’的关心不是一时的,受到资助的同学回校以后,他也经常询问我那位同学的情况。他对学生的关爱让我们很感动。”工程141班班长傅豪说道。
“我就是一滴水,可是一滴水不断努力着,再坚硬的岩石也会滴水石穿。”王老师笑着说。
“强迫症”+“特别有趣”
王老师总是说“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”。他的学生们也常常打趣道:“王哥”在生活和工作上完全是两个人,“双重人格”很严重。
在工作上,他是一个十足的“强迫症”,严谨认真,一丝不苟。他办公室里各种学生资料都摆放得整整齐齐、很有条理;交代给学生干部的工作,都要不厌其烦地多次确认。
生活中,他是学生口中“特别有趣”的好大哥。“他很幽默,我们经常跟他开玩笑、讲八卦;在生活上也特别照顾、关心我们”,体育学院学生会主席郭建朝说,“他经常跟我们说‘没事多来办公室坐坐、聊聊天’”。
尽管平时生活中与学生们打成一片,甚至能“称兄道弟”,但是到了工作上,他立即转变为严谨的老师。“一码归一码,平时关系再好,也是公事公办。”他的学生傅豪说道。
面对工作,王作辉从来都不安于现状,在简单繁复的基层学生工作中,他不断创新。例如,他在“育新杯”中创新参赛机制,实现了体院学子由参赛者到赛事裁判角色的转变;带领学生创建体育公社微信公众平台,为全校乃至社会人士提供专业赛事资讯;创新四级赛事志愿服务机制,使同学们在社会服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。
王老师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玩着“新花样”,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改变着学生们。他用真心的付出与真诚的交流,激励与感染了学生们,也因此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、最感激的老师。
(原载于《英国正版365官网报》第789期2版)